絕對天國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絕對天國

以〔天國 合一 絕對 婚姻〕為宗旨
 
首頁首頁  歡迎頁歡迎頁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登入登入  沒有古手稿的《Q福音》也沒有基督復活 Offline  沒有古手稿的《Q福音》也沒有基督復活 Img00210  
導航
 歡迎頁
 首頁
 會員列表
 個人資料
 常見問題
 搜尋
查看誰在線上
目前總共有 3 位使用者在線上 :: 0 位會員, 0 位隱形及 3 位訪客

沒有

最高線上人數記錄為 81 人 [ 記錄時間 :: 周六 27 4月 - 3:44 ]
搜尋
 
 

結果按:
 
Rechercher 進階搜尋
最新主題
» 嘁哩喀嚓耍来耍去,只有几把生锈刀……
沒有古手稿的《Q福音》也沒有基督復活 Empty周五 9 7月 - 6:03 由 levi

» 《穩如磐石的聖經﹕回應對聖經的攻擊》
沒有古手稿的《Q福音》也沒有基督復活 Empty周六 23 1月 - 7:18 由 common

» 死海古卷说明旧约圣经的准确性,并回应了批判家
沒有古手稿的《Q福音》也沒有基督復活 Empty周四 24 12月 - 6:29 由 common

» 將聖經“去神話化”便可找到“精意”嗎?
沒有古手稿的《Q福音》也沒有基督復活 Empty周日 20 12月 - 5:05 由 common

» 聖經中的暴力和色情,怎樣解釋?
沒有古手稿的《Q福音》也沒有基督復活 Empty周六 12 12月 - 7:27 由 common

» 沒有古手稿的《Q福音》也沒有基督復活
沒有古手稿的《Q福音》也沒有基督復活 Empty周三 9 12月 - 9:30 由 common

» 基督復活﹕模仿異教假神?他人模仿?
沒有古手稿的《Q福音》也沒有基督復活 Empty周三 25 11月 - 7:41 由 common

» 聖經抄襲蘇美爾人神話?請勿以訛傳訛!
沒有古手稿的《Q福音》也沒有基督復活 Empty周六 14 11月 - 6:25 由 common

» 摩西五經不是摩西寫的?(駁斥“底本說”)
沒有古手稿的《Q福音》也沒有基督復活 Empty周六 31 10月 - 3:35 由 common

統計
目前總共有 383 位註冊會員
最新註冊的會員: geo641129

目前總共發表了 12171 篇文章 在3313個主題中
投票
請提供照片輪流放頭版
沒有古手稿的《Q福音》也沒有基督復活 Empty周二 12 3月 - 6:58 由 shih
請提供照片輪流放頭版

評論: 0
社會化書簽
社會化書簽 reddit      

在您的社會化書籤保存並分享地址絕對天國

在您的社會化書籤保存並分享地址絕對天國
版面

WELCOME

最優秀的發帖人
同運者:Aquarius*
沒有古手稿的《Q福音》也沒有基督復活 Bar_left沒有古手稿的《Q福音》也沒有基督復活 Bar沒有古手稿的《Q福音》也沒有基督復活 Bar_right 
levi
沒有古手稿的《Q福音》也沒有基督復活 Bar_left沒有古手稿的《Q福音》也沒有基督復活 Bar沒有古手稿的《Q福音》也沒有基督復活 Bar_right 
提摩太
沒有古手稿的《Q福音》也沒有基督復活 Bar_left沒有古手稿的《Q福音》也沒有基督復活 Bar沒有古手稿的《Q福音》也沒有基督復活 Bar_right 
歸心祈禱
沒有古手稿的《Q福音》也沒有基督復活 Bar_left沒有古手稿的《Q福音》也沒有基督復活 Bar沒有古手稿的《Q福音》也沒有基督復活 Bar_right 
詛咒魔:Wing
沒有古手稿的《Q福音》也沒有基督復活 Bar_left沒有古手稿的《Q福音》也沒有基督復活 Bar沒有古手稿的《Q福音》也沒有基督復活 Bar_right 
利未聯合管弦樂團
沒有古手稿的《Q福音》也沒有基督復活 Bar_left沒有古手稿的《Q福音》也沒有基督復活 Bar沒有古手稿的《Q福音》也沒有基督復活 Bar_right 
shih
沒有古手稿的《Q福音》也沒有基督復活 Bar_left沒有古手稿的《Q福音》也沒有基督復活 Bar沒有古手稿的《Q福音》也沒有基督復活 Bar_right 
common
沒有古手稿的《Q福音》也沒有基督復活 Bar_left沒有古手稿的《Q福音》也沒有基督復活 Bar沒有古手稿的《Q福音》也沒有基督復活 Bar_right 
king
沒有古手稿的《Q福音》也沒有基督復活 Bar_left沒有古手稿的《Q福音》也沒有基督復活 Bar沒有古手稿的《Q福音》也沒有基督復活 Bar_right 
ddovwmk
沒有古手稿的《Q福音》也沒有基督復活 Bar_left沒有古手稿的《Q福音》也沒有基督復活 Bar沒有古手稿的《Q福音》也沒有基督復活 Bar_right 

 

 沒有古手稿的《Q福音》也沒有基督復活

向下 
發表人內容
common




文章數 : 368
積分 : 826
威望 : 3
注冊日期 : 2011-06-04

沒有古手稿的《Q福音》也沒有基督復活 Empty
發表主題: 沒有古手稿的《Q福音》也沒有基督復活   沒有古手稿的《Q福音》也沒有基督復活 Empty周三 9 12月 - 9:30

沒有古手稿的《Q福音》也沒有基督復活

http://www.chineseapologetics.net/Bible-defense/Q.htm
張逸萍





馬太馬可等福音書的作者怎麼可能知道耶穌講了什麼呢?於是有人在猜想﹕可能在當場聽耶穌講道的人中,有人找塊小紙頭寫下一些精警的教導。或者有人大受感動,然後告訴張三、李四、王五,口傳下去……可惜“口傳”無法證實,“小紙頭”也失蹤了。

自由派神學家假設摩西五經不是摩西寫的,是四個不同的人寫的,非常後期才被搜集成書(請見﹕摩西五經不是摩西方寫的?(駁斥“底本說”))。之後,他們也不放過四福音。他們猜想符類福音(Synoptic Gospels,指馬太、馬可、路加)的作者的資料來自《Q福音》,或者《Q》來源。



理論和發展史 [1]

近年的高等聖經批判中,有一項叫做來源批判(Source Criticism)。“Q”是一個典型的例子。“Q” 來自德文 “Quelle”,即來源之意。據稱,Q 乃是耶穌講過的話的彙集,而其他福音書作者乃以此為根據來寫作。

“符類福音”給任何讀者一個印像﹕它們之間有很多類似的話。這就是為什麼它們叫做“符類福音”。它們不僅出現相同的短語,更以相同的順序敘述。自由神學家們表示,它們的相似性不容易歸因於巧合。所以懷疑,它們可能取材自同樣的來源。(自由派的聖經學者們稱之為“符類福音問題”〔Synoptic Problem〕。[2])

早期教父們認為馬太是第一本成書的福音書。直到18世紀有人挑戰此說,並認為馬可福音寫得最早,然後馬太和路加都取材自馬可。這就是所謂“馬可居先說”(Marcan priority),也成為“Q”理論的基礎。

Q01


如果馬太和路加都取材自馬可,那些沒有記載在馬可的資料可來?直到1900年有人提出“Q”的想法,認為它的內容被馬太福音或者路加福音取用。推廣此說最有力的是弗里德里希·史萊馬赫 (Friedrich Schleiermacher)。於是有“雙源假說”(two-source hypothesis)出現,就是說,馬可福音和《Q》同時成為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資料的來源。  

Q02

根據Q理論的大力支持者之一的麥伯頓(Burton Mack)的說法,實際上存在著Q的四個連續樣式:proto-Q1,Q1,proto-Q2和Q2。《Q福音》據說在30至65年之間發展而有,然後才出現正典裏的福音書。 因此,Q應該與《多馬福音》(Gospel of Thomas)[a] 一起提供資料。[3] 嘿,何不來個“Q3”“Q4”……

“口傳”呢?大概無法研究,所以沒有人能提出理論,解釋它們怎樣變為福音書的內容。



“Q”內容

聖經中的各卷書,都有現存的古手稿,都被珍貴地保存於博物館裏。聖經學者們從中整理整理,於是得出今天的聖經原文章。良好的聖經翻譯本也是根據他們所整理的而翻譯。甚至次經和偽經都有手稿幸存。

《Q福音》呢?如果你想一睹它的內容,你也許會有點失望,因為它只存在於某些神學家的腦海中。即是說﹕它是一個理論,不是實體書卷。(這和“底本說”〔Documentary Hypothesis〕中的QEPD,有異曲同工之妙。)

既然“Q”的明確定義就是﹕「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所共有的資料,但不在馬可福音裏的。」[4]  那麼聰明的學者們就從這些相似之處往前推,就可以“重建”其內容!

研究非正典福音書的麥提遜(Mark M. Mattison)把《Q》翻譯為英語,說﹕「由於Q的手稿都無法從古代留下來 ,因此翻譯是基於“Q鑒定經文”(The Critical Edition of Q)中的希臘文。」[5] 原來,《Q》的文本是「由國際聖經文學協會(Society of Biblical Literature)的“Q項目”重建的。」[6]
重建後,《Q》共有22章。[7] 下面是一些樣本﹕
4:3魔鬼對他說,你若是神的兒子,就吩咐這塊石頭成餅。

6:39 盲人能引導盲人嗎? 不都陷入坑裏嗎?

7:9  耶穌聽到時,他感到驚訝,對跟隨的那些人說,我對你說,即使在以色列,我也沒有找到這樣的信心。

10:3  [去!]看,我派遣你,好像《羊》在狼之中。

11:9 我告訴你,求,它將賜給你,尋找,你會找到,敲門,它將向你敞開。

12:40 您還必須準備好; 因為人子來的時候,是你沒想到的。

13:20 他又說:我要用什麼和上帝的國比較呢?

17:4 如果他一天七次得罪你,那麼七次也原諒他。

19:26 ……凡擁有的人,將得到更多; 但是從沒有的,從他那裡拿走他得到的。



到底有沒有《Q》?[8]

(1)支持實有《Q》的原因

·         有一些材料,出現於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卻不在馬可福音。此兩本福音書有時甚至使用同樣的字眼。例﹕「一個人不能事奉兩個主。不是惡這個愛那個,就是重這個輕那個。你們不能又事奉神,又事奉瑪門。」(太 6:24;路 16:13)。可見馬太和路加,在參考馬可福音之後,另有參考的資料。

·         路加也表示他有其他資料幫助寫作﹕「……有好些人提筆作書,述說在我們中間所成就的事,是照傳道的人,從起初親眼看見,又傳給我們的……」(路 1:1-4)

·         雖然我們現在沒有“Q”手稿,但不重要,因為很多基督教的文本也沒有留傳下來。大概一旦正式的福音書寫成之後,“Q”就沒有保存的價值了。

(2)反對實有《Q》的原因

似乎比較多學者反對《Q》的實存!他們反對的理由中,有如下幾點﹕

·         最強而有力的反對理由是﹕沒有現存的《Q》的副本。

·         沒有早期的教父們明確地提及它,或者說有這樣的言論記錄存在。

·         仍有學者支持馬太是最早寫成的福音書,所以不需要有《Q》。

·         若有兩份文件都在馬可福音上,加添了降生和復活的記載,又增加了大量的言論,這兩位作者大有可能是互相認識,而不是巧合。

·         當兩個文檔包含共同的材料時,最簡單的解釋是,兩個文檔中的一個,使用另一個作為來源,而不必是同時使用第三個文檔作為來源。

·         甚至可猜測,馬可福音是從馬太和路加簡略而有。

·         雖然支持者說《多馬福音》發現,支持了“只有言論的福音書”的概念,但是現在重建後的《 Q》有敘事結構,而不僅是一系列的言論(例﹕4:1-2耶穌被聖靈帶領進入曠野4:2被魔鬼誘惑。 [他什麼都沒吃]四十天; ..他餓了。)。



慎思明辨

《Q》似乎只存在於自由神學家的想腦海中,歷史上從沒有人提起它,也沒有任何手抄本,或考古學證據作為支持。此外,單從邏輯考慮一下,我們可以看見一些可疑之處﹕

1。福音書作者是目擊證人

福音書作者是目擊證人,或和目擊證人非常親近,根據目擊證人的見證而寫。

馬太雖然在他所寫的福音書中,沒有直接表示自己是目擊證人,但是我們都知道他是耶穌所選的十二個門徒之一(太9﹕9)。這十二個人都一直跟在耶穌身邊(例﹕太 20:17;26),猶大離開之後,十一個門徒仍然聚集一起,得見復活的主(太 28:16)。若馬太是目擊證人,他怎麼需要從《Q》取材,否則不知道耶穌講過什麼?

雖然馬可不在耶穌基督最早的門徒之列,但他後來歸信了,曾經和保羅同工(徒 12:25)他和彼得也有非常親近的關系,彼得稱他“兒子”(彼前 5:13)。馬可和他的母親馬利亞住在耶路撒冷;他們的家是最早期的一些基督徒聚集的地方(見﹕徒12:12)所以他可能也曾跟在耶穌身邊,起碼是二手證人。

路加告訴我們,他曾經參考一些人的書﹕「……有好些人提筆作書,述說在我們中間所成就的事,是照傳道的人,從起初親眼看見,又傳給我們的。這些事我既從起頭都詳細考察了……」(路 1:1-3)但是這些被他參考的就是《Q》?我們相信不是,因為馬太的資料來自“從起初親眼看見”的人,所以大有可能是耶穌的門徒。“有好些人提筆作書”可能指馬太和馬可。無論如何,路加說他調查過,所以可能有一些是錯的或偽造的,可見他只取材自那些可靠的目擊證人。

順便一提約翰福音的作者使徒約翰,他也在書首表明自己是目擊證人﹕「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我們也見過祂的榮光,」(約 1:14)

上邊提到的“符類福音問題”之所以是“問題”因為這三本福音書,有很多相似的言論。如果作者都是目擊證人,頂多是二手證人,他們所聽到的,都應該一樣,所以寫出來的東西,就非常相似。這樣才是正常。“問題”何在?想“符類福音問題”是自由神學家們無中生有。他們才是“問題”!

反之,《Q》的作者,不管是誰,沒有宣稱是目擊證人。

今天的自由派聖經學者們願意相信,目擊證人從非目擊證人哪兒得到資料!



2。不合邏輯之處

根據“Q”理論,《Q》只記載馬太和路加都有,但是馬可沒有的耶穌言論。這裏已經有幾個疑點﹕

·         有沒有可能《Q》故意省略馬可福音已經有的言論?為何?雖然對《Q》寫成的日期有不同意見,學者們認為“Q”比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早,甚至比較馬可福音更早成書,所以是“第一本福音書”。[9] 若如此,其作者怎麼知道馬可寫了什麼,而能避免重復?

·         有沒有可能《Q》只記錄耶穌的言論,而對所有事跡(降生、釘子死、復活)完全不顧?甚至短短馬可福音也不是這樣。學者們認為有可能,因為《多馬福音》也是只記載言論的。關於這方面,有兩個問題﹕(1)《Q》裏面有敘事(例﹕4:1-2耶穌被聖靈帶領進入曠野4:2被魔鬼誘惑。 [他什麼都沒吃]四十天; ..他餓了。);(2)《多馬福音》是一本偽經,就是說,它的內容有疑問。而且一般學者也認為它寫作很晚,可能在第二世紀。所以《Q》不可能向它學習。

·         那些只在馬太福音的資料(包括耶穌言論)或者只在路加福音的資料,從何來?例如登山寶訓(太5章),大部分不在路加,也不在馬可。這是《Q》不能解釋的!



3。另一位耶穌

請留意,四福音中很多重要的神學觀念都不在《Q》裏﹕

·         耶穌多次治病和趕鬼,在《Q》裏,只有一次提到百夫長要求耶穌去醫治他的兒子,耶穌稱讚他的信心,但沒有記載孩子得醫治。(7:2-9);

·         耶穌趕鬼也只有一次(11:14 );

·         沒有提到人有罪,只有說別人得罪你(17:4 );

·         沒有提到耶穌是神的兒子,只有魔鬼如此質疑(4:3);

·         沒有提到“基督”,但是,彼得認耶穌為基督一事,馬太、馬可、路加都有提到的;

·         沒有提到地獄,雖然在馬太、馬可、路加,耶穌都有提及地獄的說話;

·         沒有提到耶穌釘十字架;

·         更沒有提到基督復活!

也許學者們解釋說,馬可已經有記載,《Q》不必記載,這位《Q》的作者實在與眾(其他當時的基督徒)不同,或者別有居心?      

如果《Q》耶穌和四福音的耶穌有如此重要的差別,我們不能不這樣看﹕《Q》不是學術性,或者釋經問題,這是神學問題。



5。“耶穌運動” 社團

自由神學界名人布特曼(Rudolf Bultmann)提倡聖經高等批判。他相信我們對歷史上的耶穌知之甚少。福音故事大多是神話故事,每個故事都不過是針對某社團所面對的神學或實際問題(他稱之“ Sitz im Leben”,或“生活狀況”或者“生活處境”),因而故創造的神話故事。

所以我們今天看見自由派神學家和學者們,一直在尋求一個所謂“歷史的耶穌”。這是一個鼓舞人心的,但純粹是人性化的人物。“Q”理論的背後也不例外,有一個“耶穌運動”(Jesus Movement)社團。

麥伯頓說﹕“基督”不是耶穌,是一個希臘名詞,一個普通的形容詞,意即受膏者。為什麼這個社團,在他們的神話創造中採用這個詞呢?是用來代表天國和耶穌統治他們的社團。復活的想法,是表示正義得以伸張,因為他們正在被沒有資格統治他們的人統治。那些“耶穌運動”之人接受這個神話,應用在自己的處境中。[10]

格德·泰森(Gerd Theissen)是最早提出“憤世嫉俗的智者”的人之一,他運用社會學模型來描述早期的耶穌運動,該模型假定宗教開始於一群無組織的烏合之眾,然後逐漸發展為有秩序的結構。[11]  學者認為這個社團在活躍於加利利,他們和耶穌一樣生活,也遵守耶穌的教導,例“愛仇敵”(6:27-28)“ 不要事奉瑪門”(16:13),都是這些不受歡迎的人的明智生存策略。

麥伯頓又說,耶穌在《Q》為這個“耶穌運動”留下指示,包括﹕「不要[攜帶金錢,也不帶口袋],也不要鞋,[也不要杖] .. [不要問候任何人]。」(10:4 )和「耶穌對他說,狐狸有洞,空中的鳥有窩。 但是人子沒有枕頭的地方。」。(9:58)[12] 所以耶穌不僅僅是對傳統宗教領袖不滿,而且是一個到處漂流的苦行者。



6。忽略耶穌的應許和聖靈的工作。

新約,包括四福音,是耶穌應許的。他揀選使徒(路六13)。使徒被選為新約作者的原因有好幾點。首先,耶穌在世上三年, 使徒和祂一起、跟隨祂,是一個歷史上特有的經歷。耶穌「設立十二個人,要他們常和自己同在,也要差他們去傳道,」(可三14)又吩咐「你們也要作見證,因為你們從起頭就與我同在。」(約十五27)

聖靈也特別與眾使徒同在 ,這也是耶穌應許的。耶穌說﹕「我還與你們同住的時候,已將這些話對你們說了。但保惠師,就是父因我的名所要差來的聖靈,他要將一切的事,指教你們,並且要叫你們想起我對你們所說的一切話。」(約十四25-26)「我還有好些事要告訴你們,但你們現在擔當不了。只等真理的聖靈來了,他要引導你們明白一切的真理,因為他不是憑自己說的,乃是把他所聽見的都說出來,並要把將來的事告訴你們。」(約十六12-13)

自由神學家和高等聖經批判學者們完全忽略這一點。也許,他們根本不願意相信。



學者評論

除了上邊的批評外,還有很多福音派人士的話﹕現代最有名的護教學家之一的,剛剛安息的賈思樂(Norman Geisler)說﹕雖然自由神學家們喜歡引用,但是「沒有一絲證據,證明Q曾經存在。」[13]

《鐵證待審》的作者麥道衛(Josh McDowell)說﹕「首先,從未有人找到文檔Q。 其次,對於“ Q”的內容,沒有達成一致。 第三,沒有歷史證據或歷史家證明Q文件存在。」[14]

《真相系列》的作者安克伯(John Ankerberg)說﹕「目前對諸如拿戈瑪第經集(Nag Hammadi)文本和假設的Q福音之類的文本的興趣,是自由派人士的陰謀,為了要破壞新約正典的可信度。」[15] 阿們!

有趣的是,曾有一位布特曼的學生, 林南文(Eta Linnemann),居然反過來批評 Q 理論,她在一篇標題為《失落的“Q福音”——事實還是幻想?》的論文中,結論說﹕「Q已被證明是基於錯誤。 未經全面檢查就已推廣。……不論是出於歷史還是神學原因,都沒有理由放棄正典中的福音書,作為我們信仰的根本和神聖的基礎。」[16]

還有一位沒有自稱福音派聖經學者,顧達克(Mark Goodacre),寫了一本標題為《反對Q理論》(The Case Against Q)[17]  的書,從他的學術立場反對《Q》的存在和整個理論。


約翰福音

上邊講的是自由神學家們對符類福音的誣蔑。大家也許想知道他們怎樣看約翰福音。這些批判者都認為它的歷史性比較符類福音次品,因為它對基督的描寫,和對事件的先後次序,跟其他三卷福音書不同。(記得﹕約翰福音中最多論及基督神性的話。)自由神學家認為約翰福音成書於第二世紀(因為愈遲成書,可靠性則愈低。)但當雷蘭蒲草紙片斷(Rylands papyrus)被發現,並認定是第二世紀初期的手抄本,這就證明約翰福音在當時已經流通散播,所以它成書於第一世紀的結論比較合理。又由於約翰喜歡用抽象名詞,如「道」(Logos),所以有人說它是一個受了希臘文化影響的人寫的。但這樣的講法,又被死海古卷推翻,因為在那些古卷中,也有這樣的字眼。[18]

布特曼曾經表示﹕「約翰福音根本無法被視為耶穌教導的來源。」[19]  這句話總結了自由神學家對約福音的態度。



耶穌研討會

上邊提到,今天的學者們都以“尋找真正的耶穌”為旗幟,創造一個自己構想中的,和四福音大有不同的“耶穌”。這潮流中有一個代表者——耶穌研討會(Jesus Seminar)。

耶穌研討會開始時,希望找聖經權威對耶穌所講的話投票,好決定那些是最可靠的,那些是早期教會傳統「冒充他的話」。工作計劃人主持人叫做馮克(Robert Funk)。他們出版了一本標題為《五福音》(The Five Gospels) 的 巨著 ,把四本福音書和《多馬福音》並列。

耶穌研究討會的七十四個學者怎樣對耶穌言論的真實性投票?他們非常有學者風度:他們將有顏色的球丟進一個盒子中來投票﹕紅色球表示「耶穌一定講過這句話,或者是類似的話,無可懷疑」;粉紅色球表示「耶穌有可能講過類似的話」;灰色球表示「耶穌並沒有講過這樣的話,但是話裡面的意思卻似乎是祂的」;黑色球表示「不是耶穌的話;這句話代表另一個後期傳統的觀點」。[20]

耶穌研究會只願意肯定十五句耶穌言論(紅色球),而且不是每本福音書都有,所以在福音書中,耶穌的「真」言就少過6%!換言之,在福音書中,所謂耶穌講過的話,有94%是在某程度上值得懷疑的,甚至是大錯特錯的。約翰福音所有全都是被投票為黑色!事實上,他們對《多馬福音》有更大的信心。

憑普通常理,我們可以知道﹕投票是意見調查,不是顯示真理。所以這樣的“研究討論”不過了顯示學者們不願意相信四福音中的耶穌。我同意《真相系列》的作者們的評論﹕「耶穌研討會充分說明了自由派的聖經批評學者巧妙的欺騙。」[21]



結論

麥伯頓表示﹕這個發現〔Q理論〕,傾覆了基督教慣例中的耶穌形像。《Q》清楚地挑戰了流行的基督教起源的觀念。[22] 事實上,《Q福音》和“耶穌研討會”同樣顯出了今天的自由派神學家們根本不相信聖經,也不相信聖經中的耶穌。不但如此,他們也努力哄騙人,希望他們因不認識耶穌和他的救恩,於是被引導到滅亡去!










[a] 《多馬福音》乃新約偽經。請見﹕次經偽經怎樣來的?有什麼問題?


[1] 請參考﹕”Q Source,” Wikipedia(https://en.wikipedia.org/wiki/Q_source);“Q Document,” New World Encyclopedia (https://www.newworldencyclopedia.org/entry/Q_Document) ; Harrison, Waltke, Guthrie & Fee. Biblical Criticism: Historical, Literary and Textual. Grand Rapids, MI: Zondervan Publishing House;Soulen, Richard. Handbook of Biblical Criticism. Atlanta: John Knox Press。[2] John S. Kloppenborg, “Synoptic Problem,” Oxford Bibliographies  (https://www.oxfordbibliographies.com/view/document/obo-9780195393361/obo-9780195393361-0120.xml#:~:text=The%20Synoptic%20Problem%20is%20the,first%20three%20%E2%80%9CSynoptic%E2%80%9D%20Gospels.&text=In%20some%20instances%2C%20the%20degree,literary%20relationship%20among%20the%20gospels. ).  [3] “Q,”theologyarchaeology (https://theologyarchaeology.wordpress.com/2017/06/29/q/ ).  [4] Stephen J. Patterson, The Lost Way: How Two Forgotten Gospels Are Rewriting the Story of Christian Origins  (NY: Harper One,, 2014), p.45.  [5] Mark Mattison, “The Gospel of Q” (https://www.gospels.net/quelle ).

[6] “The Critical Text of Q,” (http://web.archive.org/web/19990219224131/http://www.augustana.ab.ca/~bjors/q-english.htm ).  [7] 譯自﹕“The Critical Text of Q” 。

[8] 請參考﹕”Q Source,” Wikipedia(https://en.wikipedia.org/wiki/Q_source);“Q Document,” New World Encyclopedia (https://www.newworldencyclopedia.org/entry/Q_Document) 。[9] Patterson, The Lost Way, p.185.  [10] Burton L. Mack, The Lost Gospel: The Book of Q and Christian Origins (HarperSanFrancisco, 1993), p. 216-18.  [11] Gerd Theissen, Social Reality and the Early Christians: Theology, Ethics and the World of the New Testament (Fortress Press, 1992).  [12] Mack, The Lost Gospel, p. 87-88.  [13] Norman Geisler, The Big Book of Christian Apologetics, Baker Books 2012, pp. 464-467, quoted in http://storage.cloversites.com/makinglifecountministriesinc/documents/What%20is%20the%20Q%20Document.pdf.   [14] Josh McDowell Ministry, “What is the Document Q Supposed to be?” (https://www.bethinking.org/bible/q-what-is-the-document-q-supposed-to-be ).  [15] “John Ankerberg,” Rational Wiki (https://rationalwiki.org/wiki/John_Ankerberg).  [16] Eta Linnemann, “The Lost Gospel Of Q—Fact Or Fantasy?,” Trinity Journal 17:1 (Spring 1996): 3–18. (https://biblicalstudies.org.uk/pdf/tj/q_linnemann.pdf ).  [17] Mark Goodacre , The Case Against Q: Studies in Markan Priority and the Synoptic Problem (Trinity Press International).  [18] Harrison, Waltke, Guthrie & Fee. Biblical Criticism: Historical, Literary and Textual, p. 101-02.  [19] Rudolf Bultmann, Jesus and the Word (NY: Charles Scribner’s Sons, 1958), p. 12.  [20] Robert W. Funk, Roy W. Hoover, and the Jesus Seminar, The Five Gospels: The Search for the Authentic Words of Jesus (New York: MacMillan, 1993), p. 34-36.  [21] 安克伯、韋爾登合著,逸萍譯,《耶穌研討會的真相》(香港﹕天道書樓,1999),頁13。[22] Mack, The Lost Gospel, p. 5.
回頂端 向下
 
沒有古手稿的《Q福音》也沒有基督復活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絕對天國 :: 基督教討論 :: 護教學-
前往: